服务期内根本没享受到服务?小心被当”接盘侠”,拿回属于你的钱是完全正当的!
“王先生,您看这支股票,我们内部消息显示下周至少30%涨幅!”电话那头,某持牌投顾机构的”金牌顾问”信誓旦旦。上海的退休教师王德明(化名)就这样被拉进了一个”高端客户群”,前后支付了8.6万元服务费。结果呢?推荐的股票不是横盘就是大跌,说好的”一对一专属服务”变成了群发消息,想退款时对方却开始玩失踪…
一、那些年,我们一起踩过的”投顾坑”
王老师的遭遇绝非个例。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股民都知道,某些持牌投顾机构的套路简直可以编成一本《韭菜收割指南》:
-
“稳赚不赔”的美丽谎言
广东股民李女士(化名)被拉进某个”私募建仓群”,群里天天晒盈利截图,顾问用粤语哄她:”呢个系内部票嚟㗎,跟实我哋包你赚到笑!”结果交了5万会员费后,推荐的股票连续跌停。 -
服务缩水的”画饼术”
成都的赵先生(化名)花了12万购买”年度钻石服务”,合同写着”每日3支精选个股”,实际上收到的都是收盘后的事后分析。想找顾问理论,对方却用四川话打哈哈:”哥老倌莫急嘛,好饭不怕晚噻!” -
不断升级的”氪金游戏”
很多投资者反映,刚交完基础服务费,马上就被推销更贵的”VIP策略”、”主力操盘计划”。北京的张阿姨(化名)原本只想花2万试试,最后被层层加码到28万,现在回想起来直拍大腿:”我当时咋就鬼迷心窍了呢?”
联系 小羊维权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二、为什么你的钱能要回来?
很多人不知道,当投顾服务出现这些情况时,消费者是完全可以主张权益的:
-
服务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
比如承诺的”机构级研报”变成网上复制粘贴的公开信息,”专家实时指导”其实是机器人自动回复。 -
未履行适当性管理义务
根据相关规定,投顾机构必须评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但现实中,很多退休老人被推荐高风险标的,对方连基本问卷都没做。 -
诱导性营销话术
那些”保证收益”、”100%准确率”的承诺,在监管文件中都是明令禁止的红线。 -
服务期内失联跑路
交钱前秒回信息,交钱后三天不回消息,这种情况已经构成严重违约。
三、聪明人是这样要回钱的
杭州的刘先生(化名)就很有代表性。他在某机构交了6.8万服务费后,发现所谓的”量化交易系统”根本就是个网页版K线图。通过专业人士指导,他做了三件事:
-
整理完整证据链
包括聊天记录截图、付款凭证、服务合同、荐股记录等,特别是保存了对方承诺收益的语音。 -
找准对方软肋
通过分析合同条款,发现机构未履行风险告知义务,且服务人员不具备相应资质。 -
专业团队协助谈判
最终在10个工作日内,成功拿回了大部分费用。刘先生感慨:”早知这么简单,何必自己折腾两个月!”
四、你的钱,值得被认真对待
金融消费维权有个”黄金时间”概念——越早行动,成功率越高。但很多人因为这三个误区错失良机:
❌ “钱不多算了” → 其实小额集中投诉效果更好
❌ “合同签了认栽” → 违法条款自始无效
❌ “怕麻烦不折腾” → 专业团队能省去90%精力
记住:你支付的每一分钱服务费,都应该获得对应的价值。当对方没有兑现承诺时,争取合理补偿是天经地义的事。
微信扫码快速咨询:

法律声明:若您在近五年内,因认为投顾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不当行为,我们提供专业维权咨询服务,助力您维护合法权益,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