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变”套牢”:一位股民与投顾公司的维权之路
“老师,这个票真的能翻倍吗?”王明(化名)盯着手机屏幕上的K线图,手指在”确认支付”按钮上方悬停了许久。微信那头,自称”金牌投顾”的李老师发来最后一条语音:”王哥,我们团队调研三个月才选出这支票,内部客户都已经加仓了,你再犹豫就要错过最佳买点了…”
一纸合同背后的”文字游戏”
去年初春,在上海某科技公司做项目经理的王明,被拉进一个名为”价值投资交流群”的微信群。群里的”李老师”每天分享涨停板截图,时不时就有群友晒出盈利账单。观察半个月后,王明花了28800元购买了该投顾公司的”至尊VIP服务”。
“合同里写着’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但老师私下保证年化至少60%。”王明回忆道,当时对方发来的电子合同有二十多页,关键条款都用小字藏在附件里,”说什么’服务开始后不予退费’、’客户需无条件配合调仓’,现在想想全是坑啊!”
联系 小羊维权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那些年我们踩过的”服务陷阱”
类似王明的遭遇并非个例。笔者梳理发现,部分持牌投顾机构存在以下典型问题:
-
“包赚”话术诱导签约
虽然合同载明风险提示,但业务员通过微信/电话作出”保本收益”承诺,甚至出示PS过的盈利截图 -
服务内容货不对板
承诺的”一对一专属投顾”变成群发消息,所谓”金股”往往是市场热门标的的滞后推荐 -
费用条款暗藏玄机
“自动续费”选项默认勾选,部分公司甚至在客户不知情情况下多次扣款
“最气人的是,他们推荐的票连续跌停后,老师居然说’短期波动很正常’,转头又在群里推新的付费服务。”来自广州的投资者林女士(化名)苦笑道,她前后投入近15万元,最终亏损超过七成。
维权路上的”破局点”
当投资变成”填坑”,很多股民往往自认倒霉。其实只要抓住关键证据,完全有可能通过协商挽回部分损失:
▶ 聊天记录里的”黄金证据
- 业务员作出的收益承诺
- 诱导升级服务的对话
- 与合同条款相悖的口头保证
▶ 容易被忽视的流程瑕疵
- 未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
- 电子签约未留足够阅读时间
- 服务内容与宣传材料严重不符
去年夏天,王明在整理完整证据链后,通过专业协助与机构达成和解。”虽然没能拿回全部款项,但总算止损了。”他特别提醒,”千万别和对方吵架,重点是要用他们违规的事实说话。”
联系 小羊维权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给投资人的”避坑指南”
-
“天上馅饼”要警惕
记住那句老话:”阿拉上海人讲,钞票不会从天上落下来(钱不会从天而降)”,年化超过8%的承诺都要打问号 -
合同要当”放大镜”看
重点查看:退费条款、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模糊表述务必要求书面澄清 -
定期保存沟通记录
微信/电话录音都要备份,特别注意保存对方身份证明(工牌、执业编号等)
如果您近三年内购买过投顾服务,且遭遇以下情况:
✓ 实际服务与宣传严重不符
✓ 被诱导不断升级付费套餐
✓ 对方存在虚假承诺行为
不妨整理好相关证据咨询专业团队。维权要趁早,很多机构在确凿证据面前会选择协商解决。
微信扫码快速咨询:

(注:文中案例经当事人授权使用,关键信息已做脱敏处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