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了投顾合同发现全是”霸王条款”?别慌!抓住这几点关键漏洞,教你巧妙维权退费
“签合同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交了钱才发现全是坑!”来自广东佛山的股民老陈(化名)最近就遇到了这样的糟心事。他在某持牌投顾公司购买了8万元的”金股推荐”服务,结果推荐的股票不仅没涨,反而一路下跌,更让他气愤的是,仔细翻看合同才发现里面暗藏诸多不公平条款。
一、真实案例:8万元服务费差点打水漂
老陈是个有着5年炒股经验的”老韭菜”,去年10月,他被拉入一个名为”价值投资交流群”的微信群。群里每天都有老师分享”独家研报”,还时不时晒出学员的盈利截图。”刚开始我也半信半疑,但看到群里那么多人说赚钱了,慢慢就心动了。”老陈回忆道。
在群助理的反复劝说下,老陈最终购买了该投顾公司8万元的”至尊VIP服务”。合同上密密麻麻的小字他也没细看,就签了字转了账。”当时客服说得很清楚,不满意可以随时退费,还承诺’3个月收益不低于30%’。”
然而现实却给了老陈当头一棒。推荐的股票不仅没涨,反而连续跌停。当他提出退费要求时,对方却翻出合同条款:”因市场风险导致的投资损失不在退费范围内”,”服务开始后3个工作日内可申请退费,逾期不予受理”——这些条款老陈签约时根本没人提醒他注意。
“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嘛!”老陈气得直跺脚。后来在朋友介绍下,他联系了专业维权团队,经过两周的协商,最终成功追回了大部分服务费。
联系 小羊维权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二、投顾合同常见”霸王条款”盘点
像老陈这样的案例绝非个例。很多投顾公司利用投资者对合同条款的不了解,设置各种不公平条款。以下是几种最常见的”坑”:
-
退费期限陷阱:规定极短的退费申请期(如3-7天),逾期不退。实际上很多服务效果需要更长时间才能验证。
-
责任免除条款:将所有投资风险转嫁给客户,如”本公司不保证投资收益”、”客户需自行承担全部损失”等。
-
服务内容模糊:用”高级投顾服务”、”专属金股”等模糊表述,不明确具体服务内容和标准。
-
自动续约条款:设置隐蔽的自动续费机制,很多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持续扣费。
-
争议解决偏向:规定所有争议必须在公司所在地解决,增加投资者维权成本。
上海股民王女士(化名)就遇到过自动续费问题:”我买了3个月的服务,结果到期后没通知我就自动续费了,又扣了我2万!合同里确实有这条,但字特别小,签的时候根本没人提醒我。”
三、维权关键:如何找出合同漏洞?
发现被”霸王条款”坑了怎么办?别急着认栽!以下几个关键点可能帮你扭转局面:
1. 重点查看”显失公平”条款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合同中明显不公平的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比如:
- 双方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
- 免除或减轻提供方责任,加重对方责任
- 排除或限制对方主要权利
2. 检查重要条款是否尽到提示义务
法律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采取合理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如果关键条款:
- 字体过小不易辨认
- 未做特别标注
- 签约时未口头提醒 这些都可能导致条款无效。
3. 核实承诺与合同是否一致
很多投顾公司口头承诺”稳赚不赔”、”高收益”,但合同里却写着”不保证收益”。这种”说一套写一套”的做法涉嫌虚假宣传。
四川的刘先生(化名)就是靠这一点成功维权:”当时业务员承诺’年化收益不低于50%’,我录音了。后来发现合同里根本没这条,最后他们不得不给我退了钱。”
4. 注意服务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
如果实际提供的服务与合同描述严重不符,比如承诺的”一对一专属服务”变成了群发消息,这也是重要的维权依据。
四、维权步骤指南
-
收集证据:保存所有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转账凭证、合同原件等。
-
梳理问题:列出合同中不合理条款,与实际服务不符的地方。
-
正式沟通:先通过官方渠道提出退费申请,保留沟通记录。
-
专业协助:如果自行协商无果,可以寻求专业团队帮助。他们更了解相关法规和谈判技巧,能大大提高成功率。
“刚开始我自己跟投顾公司扯皮了一个多月,对方各种推诿。”浙江的赵女士(化名)分享道,”后来找专业团队帮忙,10天就解决了,追回了6万多的服务费。”
联系 小羊维权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五、防坑指南:签约前必做的5件事
-
逐条阅读合同:不要被”标准合同不能改”的说法忽悠,重点看退费条款、违约责任等。
-
核实口头承诺:要求将业务员的所有承诺写入合同,或保留录音证据。
-
查询机构资质:通过证券业协会官网核实投顾公司是否持牌,是否有违规记录。
-
小额试水:不要一次性购买长期服务,先尝试短期服务测试效果。
-
咨询专业人士:签约前可找懂行的朋友或专业人士帮忙把关。
六、维权成功案例分享
案例1:北京张先生(化名)在某投顾公司购买了5万元的”涨停板策略”服务,后发现推荐的股票大多表现平平。经专业团队协助,指出合同中多项不公平条款,最终退回3.8万元。
案例2:深圳李女士(化名)被诱导升级15万元的”私募级服务”,实际获得的却是普通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