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浏览器大战”上演:微软Edge携全新Copilot挑战谷歌,谁能控制下一代信息入口?

维权提醒:如果你或身边的朋友近五年内因投顾公司虚假宣传、诱导交费导致亏损,别放弃!立即联系小羊维权(158 2783 9931,微信同号),专业团队帮你讨回公道! 📞立即免费咨询退费


      <p style="color:#6d6d6d;font-size: 16px;">
        每经记者|岳楚鹏    每经编辑|兰素英    
      </p>

    <!-- 正文图片 -->

    <!-- 正文 -->
    <p>全球科技巨头正在围绕AI掀起新一轮浏览器“争霸战”。</p>

7月28日,微软宣布在旗下Edge浏览器中正式上线名为“Copilot Mode”的功能,利用AI助手重塑用户的搜索体验。这也标志着微软正式加入AI浏览器战局。

从微软到Perplexity、从Arc到OpenAI,新老玩家正竞相打造集搜索、对话、内容生成与任务执行于一体的AI浏览器,试图重构下一代用户上网方式。

这场被Perplexity高管称之为“第三次浏览器大战”的竞赛看似是一场技术革新,其背后却是对数据控制权与流量入口的争夺战:谁掌握用户的第一点击,谁就拥有了数字经济时代的主动权。

“”

“第三次浏览器大战”爆发:微软Edge上线Copilot,向谷歌宣战 

当地时间7月28日,微软宣布在其Edge浏览器上线名为“Copilot Mode”的新功能,标志着这家科技巨头正式加入AI浏览器战局。用户启用该功能后,可以在浏览网页时实时调用内置的Copilot助手,进行内容总结、跨网页比价、语音对话甚至任务执行。

微软表示,这一实验性功能旨在将浏览器从信息入口升级为智能代理,让AI主动理解用户需求并协助完成操作。微软CEO纳德拉称,这是“为AI时代重塑浏览器的第一步”。

这场竞赛的参与者远不止微软。过去一年,从科技巨头到新锐初创公司,越来越多玩家将“AI+浏览器”视为兵家必争之地。

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初创公司Perplexity推出了原生AI浏览器Comet,主打集搜索引擎、AI助手与任务代理于一体的体验;老牌浏览器Arc则推出“Arc Max”套件,通过鼠标悬停预览、网页总结与标签自动命名等AI功能,尝试重新定义浏览效率;而注重隐私的Brave浏览器则上线了AI助手Leo,强调“本地处理、不上传数据”,以差异化策略吸引用户。

另外,OpenAI也被曝出正在研发自有浏览器产品,试图将ChatGPT的问答能力、插件生态和数据工具整合为一个独立平台,跳过Chrome、Safari等中间层。

在纷繁多样的产品背后,玩家的目标高度一致:抢占下一代信息入口的控制权。

统计公司Statcounter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谷歌Chrome浏览器凭借68.35%的市占率大幅领跑,稳居全球浏览器市场的第一,而微软Edge浏览器的市占率仅为4.96%。对于用户来说,Chrome是其进入互联网的入口。而通过这些浏览数据,谷歌也建立起了庞大的广告生态帝国:2025年第二季度,谷歌的广告收入达到713.4亿美元,约占总收入的86%。

https://smcos.cdmgiml.com/tx/others/upload/ai_tool/doc_to_html/200/2660/2025-07/2025-07-29/95b76cba116750fcf7a418b551f39a99.png图片来源:Statcounter

Enders Analysis高级研究分析师Niamh Burns表示:“拥有浏览器本身是巩固搜索产品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所有好处(包括广告业务)的一种方式。当你能够如此深入地了解用户的使用历程时,数据优势将是巨大的。”

但AI 浏览器的闭环体验可能切断这一链条。例如,当用户通过AI直接获取餐厅推荐并完成预订,无需跳转第三方网站时,Chrome作为主要数据收集者的角色将被削弱。 

微软此番在Edge浏览器中深度整合Copilot,就是试图借助生成式AI的交互革命重新获取用户浏览起点。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必应(Bing)的搜索引擎流量,还能将Windows、Office中的Copilot体验延伸到网页浏览行为,构筑AI原生的跨场景闭环,增强用户使用粘性。

Perplexity公关主管Jesse Dwyer将这场竞赛称为“第三次浏览器大战”本质是所有浏览器厂商与谷歌的较量,最终胜者将由哪款产品能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来决定。Dwyer表示,第一次和第二次浏览器大战分别是上世纪90年代Netscape与Internet Explorer的较量,和21世纪初Internet Explorer与Chrome的较量。

Funnel测量副总裁János Moldvay表示:“对于Perplexity和OpenAI这样的新一代AI企业来说,他们真正需要的、追求的是用户与内容的互动数据,包括获取跳出率、用户如何滚动等。”

Gartner研究与咨询副总裁、分析师Nicole Greene表示:“无论是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LM),亦或利用其开发合成数据,从而更好地帮助机构和品牌进行精准定位,这些数据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面对微软等竞争对手,谷歌也在加快升级步伐:一方面,它正在快速测试将Gemini模型嵌入Chrome,另一方面,该公司也在加速AI摘要产品上线,试图用“搜索本地化+AI响应”的模式稳住阵地。

AI浏览器发展仍有三重障碍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尽管AI浏览器正在迅速扩张,但这场技术驱动的变革并非没有阻力。在用户体验尚未完全成熟的当下,AI浏览器面临的挑战远不止功能完善问题,更深层的障碍来自隐私风险、信任缺口以及使用习惯的迁移成本。

首先,最直观也最敏感的争议集中在数据隐私与权限边界上。要实现智能代理,AI浏览器往往需要访问用户当前浏览的网页内容,甚至调取历史记录、登录状态、日程信息、邮箱内容等跨应用数据。一旦权限过深,极易引发被监视的心理压力。

微软2024年推出的Recall功能就曾因此陷入舆论漩涡。该功能原意是让AI通过截图记录用户电脑上的操作历史,以便事后回忆某段内容,但外界很快指出其相当于对用户屏幕全时录制。事件发酵后,微软被迫修改为用户自主开启,并强化权限提示。

新推的Copilot Mode虽声称只有在用户授权时才读取标签页内容,但依然有用户担心其默认策略是否足够透明,AI是否在悄悄观察。

其他AI浏览器也难逃这一质疑。Perplexity的Comet在用户授权后可帮忙管理邮件、社交媒体,甚至代为发文或执行网页点击操作,在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用户信任构成新的考验。一些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试用经历后表示:“如果你担心隐私问题,那就根本不应该使用Comet。”

其次,AI浏览器在技术层面仍面临幻觉问题。大语言模型虽然看起来理解了网页内容,实际上仍可能出现总结错误、答非所问甚至张冠李戴的情况。

一些用户反馈,在执行复杂任务时,如预订机场停车场,AI 常因时间计算错误导致流程重做。

最后,在尚无统一行业标准和监管框架的背景下,AI浏览器的责任边界也较为模糊:AI推荐的内容出错谁来负责?AI操作造成信息泄露谁来担责?用户误授权能否追溯?这些问题在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时代已有争议,如今在“AI浏览+执行”场景下将变得更加复杂。

AI 对浏览器的重构已是不可逆的趋势。无论这场竞赛的结果如何,当浏览器从“被动工具”变为“主动代理”,整个互联网的信息分发模式、商业生态乃至用户习惯,都将迎来根本性变革。 

    <!-- 当没有勾选文章中显示缩略图时,在文章最末尾加上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

    <!-- 页数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第三次浏览器大战”上演:微软Edge携全新Copilot挑战谷歌,谁能控制下一代信息入口?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