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了充满“霸王条款”的投顾合同,保存好聊天记录和宣传资料,让你的每一分冤枉钱都失而复得!

签了投顾合同才发现条款”辣手”?别慌!这些证据能让你的投资款”翻盘”

“王老师,侬推荐的股票又跌停了!”上海股民老李(化名)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微微发抖。三个月前,他在某持牌投顾机构的”金牌分析师”推荐下,购买了8万元的高级会员服务,对方承诺”每月至少20%收益”,结果账户反而缩水近半。更让他胸闷的是,翻出合同细看才发现里面藏着十几条”霸王条款”,连申请退款都要扣掉80%的手续费…

一、那些年,我们踩过的投顾”坑”

老李的遭遇绝非个例。笔者梳理近年案例发现,不少投资者都遇到过类似情况:

  1. “稳赚套餐”变”亏损无底洞”
    广东的周女士(化名)被拉进某投顾公司的”涨停板交流群”,分析师每天晒出夸张的盈利截图,声称”跟单操作包赚不赔”。她分期支付了15万元服务费后,对方推荐的股票却接连暴雷。

  2. 合同里的”文字游戏”
    四川张先生(化名)签约时没注意条款中写着”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事后才发现公司用极小字体标注了十余条免责声明,甚至规定”客户需自行承担所有决策风险”。

  3. “升级服务”连环套
    杭州的赵阿姨(化名)最初只买了1万元基础服务,却被客服反复劝说”再加5万就能解锁私募通道”,最终累计投入23万元,账户却越操作越少。

“当时客服微信语音里说得天花乱坠,现在翻聊天记录才发现他们从头到尾都在避谈风险。”赵阿姨懊悔地说。

二、你的手机里,藏着维权”王牌”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投资者最终通过留存的关键证据挽回了大部分损失。专业顾问指出,以下三类材料往往能成为谈判的重要筹码:

(1)聊天记录里的”承诺陷阱”

  • 分析师保证收益的语音/文字(如”至少赚30%””亏损我们补”)
  • 诱导升级服务的对话记录(如”现在续费送内幕消息”)
  • 风险提示缺失的证明(全程未提及可能亏损)

(2)宣传资料的”水分”

  • 过度包装的业绩截图(注意查看是否有”模拟盘”字样)
  • 虚假资质展示(如冒用”央视合作机构”头衔)
  • 承诺保底的宣传海报(收藏电子版或拍照)

(3)合同条款的”不对等”

  • 单方面加重客户责任的条款(如”客户不得质疑建议”)
  • 显失公平的退费规则(高额违约金/扣除全部服务费)
  • 未明确提示的风险告知书(通常夹杂在附件中)

“很多投资者以为签了合同就没办法了,其实只要证明对方存在误导性陈述,完全可能重新协商。”专业顾问解释道。

三、这样做,让”沉睡”的证据活起来

笔者采访多位成功退费的投资者后,整理出关键三步:

第一步:证据固化

  • 立即对手机聊天记录录屏(显示对方微信号/手机号)
  • 保存所有推广邮件、短信(带发送时间戳)
  • 录制官网宣传视频(重点截取承诺性语句)

第二步:专业解读

  • 请合规顾问分析合同违规点(常见如《证券法》第136条)
  • 统计实际服务与承诺的偏差率(如宣称每周5只牛股实际仅推荐2只)

第三步:有效沟通

  • 通过书面函件提出合理诉求(避免情绪化表达)
  • 适时出示证据链(通常谈判3-5轮会有进展)

📞立即咨询退费 158 2783 9931

联系 小羊维权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四、防坑指南:下次签约多留个心眼

  1. “三查”原则

    • 查资质:登录证券业协会官网核对投顾编号
    • 查口碑:搜索”公司名+投诉”看历史纠纷
    • 查合同:重点看退费条款和免责声明
  2. “四不”忠告

    • 不轻信”百分百盈利”话术
    • 不点击陌生链接签约
    • 不签署未留底的电子合同
    • 不向个人账户转账
  3. “两要”习惯

    • 要全程保存沟通记录
    • 要定期核对服务内容

北京某高校金融系教授提醒:”投资者需明白,正规投顾服务应是’授人以渔’而非’代客操作’,任何绕过合规红线的承诺都值得警惕。”

法律声明:若您在近五年内,因认为投顾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行为,我们提供专业维权咨询服务,助力您维护合法权益,减少损失。

微信扫码快速咨询:

微信二维码

(注:文中案例均为真实事件改编,为保护隐私已做匿名化处理。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签订了充满“霸王条款”的投顾合同,保存好聊天记录和宣传资料,让你的每一分冤枉钱都失而复得!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