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未来商业 | 千寻智能创始人韩峰涛:具身智能当务之急是将技术红利转化成市场地位

维权提醒:如果你或身边的朋友近五年内因投顾公司虚假宣传、诱导交费导致亏损,别放弃!立即联系小羊维权(158 2783 9931,微信同号),专业团队帮你讨回公道! 📞立即免费咨询退费


      <p style="color:#6d6d6d;font-size: 16px;">
        每经记者|张梓桐    每经实习编辑|余婷婷    
      </p>

    <!-- 正文图片 -->

    <!-- 正文 -->
    <p></p>

■ 行业属性:具身智能

■ 估值/融资轮次:PreA+轮,累计融资超10亿元

■ 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场景洞察

■ 未来关键词:产业协同、务实落地

7月底的上海闷热难耐,但上海世博中心附近的露天商场里却是人头攒动,“融资”“落地”“具身智能”等零星字眼从氤氲的咖啡香气中四溢而出。

正是在这样火热的氛围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见到了刚刚拿到京东、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等多家明星机构6亿元投资的千寻智能创始人韩峰涛。他风尘仆仆地刚从一场会见中脱身。

“这几天的主旋律就是‘搞钱、搞人、搞项目’,投资人都见不过来了。”韩峰涛对记者感叹称。成立1年4个月,公司已累计融资超10亿元。但忙碌之外,他却一直保持冷静,“现在具身智能处于技术红利期,投资机构很有热情,行业玩家很多,未来机会更多,因此我们创业者最核心的就是保持冷静。”

这是千寻智能首次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这次展会上,千寻智能重点展示了其首款商用级人形机器人Moz1,这款机器人于2025年6月正式发布。而在它隔壁,智元机器人、宇树机器人等明星公司也纷纷拿出招牌产品,在场馆内同台对垒。

围绕竞争,韩峰涛并不避讳。“你不能害怕大厂下场,当行业有前景的时候大厂不可能不下场,我们要思考的是,当大厂下场之前,先占据优势市场地位。”

在韩峰涛看来,当前千寻智能的核心任务是将技术红利转化成市场地位,从而在行业周期波动中生存下来。(更多内容,详见专题 | 对话未来商业记录、预见、让未来发生 )

大模型给机器人装上“会思考的大脑”

韩峰涛是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老兵。他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学院,在创立千寻智能之前曾在珞石机器人担任联合创始人并任CTO,具有丰富的机器人行业经验。

当2022年底ChatGPT在全球掀起AI(人工智能)狂潮时,韩峰涛和他的团队正在拆解一个困扰行业十几年的难题:为什么上一代机器人总是“有身体没大脑”?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成了他二次创业的起点。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2023年末,韩峰涛选择离开珞石机器人,并于2024年初毅然投身于具身智能的创业浪潮中,创立了千寻智能。

“别人觉得我们有信仰,其实是踩过的坑让我们看清了方向。”韩峰涛的语气里带着技术创业者特有的坚定。

在此之前,他和千寻智能首席科学家高阳已经分别在机器人与AI领域深耕多年——前者主导过国内顶尖工业机器人的硬件研发,后者则专注机器学习研究十余年。他们见证过几波技术高峰与低谷,深知机器人行业“硬件易得、大脑难造”的痛点。

但对于具身智能的未来,韩峰涛十分笃定。

“马斯克预言未来会有100亿台机器人,这个市场的终局将是汽车的价格乘以手机的数量级。”韩峰涛用一组极具张力的数字勾勒行业前景。但在工程师出身的他看来,具身智能的商业化必须遵循“L1到L5”的渐进路径——就像自动驾驶行业走过的路一样。

而这个路径的起点,就是大脑。上一代机器人,无论工业机械臂还是商用服务机器人,都像“只有身体没有大脑的空壳”:要么依赖遥控,要么只能执行固定编程任务。

2023年初,ChatGPT的爆火让韩峰涛敏锐捕捉到转折点——大模型技术终于能给机器人装上“会思考的大脑”。“原来的机器人看到杯子不知道要拿,现在大模型能让它理解环境、做决策,这才是真正的智能突破。”韩峰涛说。

这个判断成了千寻智能诞生的契机。不同于很多跟风入局的创业者,他们的决策基于实打实的技术验证:大模型解决了机器人环境理解与自主决策的核心难题,而积累的硬件经验能让“大脑”与“身体”高效协同。

“不是信仰,是基于经验的确定性。”韩峰涛强调,这种确定性来自对技术边界的清晰认知。

放弃双足Moz1的务实哲学:不追人形,只解真问题

走进千寻智能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台,Moz1机器人的形态会打破很多人对“人形机器人”的想象——它没有双足,而是以稳定的基座为支撑,专注于上半身的灵巧操作。这个看似“不完整”的设计,恰恰是韩峰涛团队最得意的决策。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人类干活主要靠上半身,打字、喝咖啡、搬东西,核心功能都在胳膊和手。”韩峰涛解释,双足机器人的稳定性、负载能力、续航问题至今未彻底解决,盲目追求人形只会陷入“能跳舞但不能干活”的困境。他们见过太多机器人在演示中因台阶绊倒,或是因负载不足“空箱子表演”,这些都不是真实场景需要的。

这款机器人于2025年6月正式发布,是国内首款高性能全身力控人形机器人。据了解,Moz1全身配置26个自由度,搭载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配备国内顶尖的高精高速WBC算法,负载自重比达1∶1。据悉,目前Moz1已能完成咖啡制作、物料搬运、简单装配等任务。

这一路径与国际最前沿的技术趋势不谋而合——2024年10月,美国具身智能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PI)举办发布会,其展示的机器人叠衣服Demo(演示),将该动作实用化,实现前所未有的泛化能力,成为具身智能领域里程碑。

此前多样技术路线,开始向PI“统一端到端大模型路线”收敛,也让韩峰涛在内的从业者看到了通用具身机器人的希望。

与此同时,千寻智能的融资成绩单颇为亮眼——成立1年4个月累计融资超10亿元,背后站着华为、京东、小米等产业资本。这并非偶然,而是韩峰涛团队精心设计的“产业协同”策略的结果。

“这些机构不只是投钱,更在投场景和资源。”韩峰涛解析合作逻辑:华为提供算力支持,解决大模型训练的算力卡点;京东开放物流场景与分销渠道,让机器人快速落地验证;小米则输出营销渠道与供应链经验,助力未来消费级市场拓展。

这种“技术赋能业务,资源反哺成长”的双向模式,让千寻智能避开了纯资本驱动的浮躁。

以京东合作为例,在物流场景机器人应用下,京东数十万员工的庞大物流网络,成了Moz1最好的“练兵场”——通过解决仓库分拣、货物搬运等实际问题,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收集数据、迭代模型,形成“数据越多—模型越优—应用越广”的飞轮。

万亿级市场的竞合暗战:技术红利与生存法则

具身智能赛道正涌入越来越多玩家,但韩峰涛对竞争格局有着清醒判断:“未来三年会出现第一次分化,能活下来的一定是技术领先且有高质量落地的企业。”

在他看来,这个市场的核心壁垒有二:一是“大脑”的进化能力,即大模型与机器人控制的深度融合,这需要AI与机器人团队的长期协同;二是场景落地能力,“机器人不是实验室展品,能在工厂、仓库里稳定干活才值钱”。

目前,全球具身智能技术普遍处于“L1-L2”阶段,千寻智能通过聚焦上半身操作,已在细分领域摸到“L2+”门槛。

对于行业的周期性波动,韩峰涛并不担忧。他经历过AI的几轮起伏,深知“技术红利期只有3至5年,必须在大厂下场前建立壁垒”。他们的策略是:先用ToB场景(物流、工业)验证商业价值,积累营收与数据;再向家庭场景渗透,届时成本下降、安全性提升,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将水到渠成。

韩峰涛团队有个“双十计划”——十年内让全球10%的人拥有自己的机器人。这个目标背后,是对技术演进的坚定信心:“上世纪90年代大哥大卖一万多元,现在智能手机人人能用;机器人的价格会随着规模化下降,关键是先解决‘有用’的问题。”

在他眼中,未来的机器人不会是统一的“人形”,而是像汽车有轿车、SUV、卡车一样,根据场景进化出多元形态:家庭里可能是带机械臂的智能家居中枢,工厂里是多轮移动的作业单元,物流场景则是能承重的自动化搬运工,“形态不重要,能解决问题才重要”。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积累,到产业场景的务实落地,韩峰涛和千寻智能的故事,正是中国具身智能产业从“技术跟随”到“创新引领”的缩影。当机器人真正学会“干活”,一个比自动驾驶更大的市场正在拉开序幕,而那些基于技术沉淀与场景洞察的创业者,注定会成为这场革命的主角。


    <!-- 当没有勾选文章中显示缩略图时,在文章最末尾加上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

    <!-- 页数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对话未来商业 | 千寻智能创始人韩峰涛:具身智能当务之急是将技术红利转化成市场地位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