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SEAVIV 锐龙 AI Max 生态交流会:解锁 AI 千行百业落地新路径


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从集中式云端向分布式边缘端演进的关键阶段,端侧算力的瓶颈与机遇并存:硬件设备层面,消费级笔记本、台式机算力太弱难以支撑复杂 AI 任务,大型工作站又因价格高、占用空间大导致使用成本高昂;而云侧 AI 虽具备强大算力,却在处理政企机密、个人隐私等敏感数据时存在潜在风险,其按使用量计费的模式也为中小用户带来持续成本压力。近日,“智赋生态 百业共荣” AMD&SEAVIV 锐龙 AI Max 生态交流会顺利举办,SEAVIV 希未联合 AMD 及 AI 生态核心伙伴,以 “AI 赋能千行百业” 为核心,通过嘉宾深度分享与场景实践展示,系统呈现基于 AMD 锐龙 AI Max+395 处理器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致力打造端侧 & 边缘 AI 推理的优选平台,清晰勾勒从技术落地到全场景覆盖的 AI 赋能路径,打通 AI 赋能行业最后一公里,为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SEAVIV 算力全家桶 + 软件生态 构建全场景 AI 服务体系

SEAVIV产品与销售负责人胡仁江在开场发言中阐述了公司的核心定位。他提出,在AI重塑千行百业的时代,SEAVIV旨在成为用户的真实伙伴,提供前沿的AI集成方案。其核心战略是“场景驱动,软硬件一体”,即深入倾听市场与用户需求,将实际痛点转化为高效的软硬件解决方案,携手行业共同探索AI的应用落地。

基于此战略,SEAVIV将AI应用场景划分为清晰的三层结构:面向行业市场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强调硬件优化、大模型与软件定制深度融合;针对专业生产力人群的需求,聚焦硬件优化、模型与生态整合,以提升专业工作效率;以及服务于大众消费市场,通过开箱即用的产品设计,降低使用门槛,让AI技术普惠至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胡仁江表示,这一布局旨在实现从行业、专业到个人消费场景的全覆盖。

在这一框架下,基于AMD锐龙AI Max+ 395处理器的全系列产品成为战略承载的关键。 胡仁江系统介绍了产品布局,包括已上市的AideaStation R1迷你工作站、体积更小的R2、一体机形态的R27、兼具存储与计算能力的AI NAS,以及面向便携需求的R14系列 AIPC 笔记本电脑。

通过技术迭代打破 AI 门槛,与 AMD 继续拓展场景应用与落地

在后续交流中,胡仁江进一步强调了 SEAVIV 在技术研发上的核心突破:目前团队已在 Windows 系统下完成千问 235B 大模型的底层优化与调试,这一成果不仅直观展现了公司的研发硬实力,更践行了 SEAVIV “伸手摘星” 的企业宗旨 —— 通过技术迭代打破 AI 应用的门槛,将前沿的算力能力切实转化为用户可感知、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谈及 AideaStation R1 平台的未来发展,胡仁江表示,SEAVIV 与 AMD 的合作将持续向深度与广度拓展:除依托 AMD 迭代更新的产品线同步提升硬件性能外,双方更将重点聚焦场景应用与落地,通过生态协同吸引更多行业伙伴参与,共同挖掘 AI 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此前的测试数据也显示,R1 在性能释放、噪音控制上已表现出优异水准,其内部散热模组对 140 瓦整机释放的充足支撑,更为后续性能升级奠定了扎实的硬件基础。

核心技术支撑:AMD 锐龙 AI Max+395 打造 “本地 AI 算力枢纽”,破解大模型运行瓶颈

“AMD 正以‘All in AI’战略,将最顶尖的技术能力浓缩于每一颗处理器。”AMD 大中华区家用产品市场总监廖金宁在演讲中,深度解读了本次生态合作的 “性能基石”—— 锐龙 AI Max+395 处理器。这款芯片整合 AMD 三大核心技术架构,形成 “算力 + 显存 + 兼容性” 三重突破,为本地 AI 应用提供强劲支撑。

从硬件参数看,锐龙 AI Max+395 搭载 RDNA3.5 显卡架构(40 组 CU 单元、2560个流处理器,性能媲美主流独立显卡,远超移动处理器常见的 8CU 规格)、最新任务架构 CPU(16 核 32 线程,达到台式机最高性能规格)、XDNA2 架构 NPU(50 TOPS 算力,完美支持微软 AI+PC 应用),满足大模型推理、视频渲染、多任务并行等高强度需求。而其 “统一内存架构” 更是大模型本地化的 “关键突破”:最高可支持 96GB 专用显存,解决传统设备显存不足导致的大模型无法运行问题,“目前 128G 模型在该平台上的推理速度已达 40+ token/s,14B 模型更是能实现‘即用即走’的流畅体验,完全满足行业端的实用需求。”

此外,AMD 的AI生态伙伴Ripple AI针对该处理器搭建了 “波澜(RIPPLE)开发者平台”,提供工具、文档及远程测试资源。目前已经看到很多值得期待的端侧AI应用正在用锐龙AI Max+ 395进行适配,越来越多基于锐龙AI Max+ 395的AI端侧落地方案即将到来,AMD也在积极推广并为生态落地提供技术支持。

锐龙 AI 395 处理器技术优势推广:以 自有场景 + 伙伴联合 + 用户口碑 推进市场认知

针对公众对 “统一内存架构” 这类技术优势的认知门槛问题,廖金宁在后续交流中分享了 AMD 的市场推进思路。他提到,由于这类端侧 AI 硬件产品诞生时间尚短,AMD 将主动承担市场教育责任,通过多通道传递技术价值:首先是依托 AMD 自有场景,如 AIPC 产品峰会、云栖大会展区等,直观展示 395 处理器的性能与应用;其次是联合 SEAVIV 等核心伙伴,在产品发布、生态交流会等场合,借助具体解决方案让用户感知技术落地效果;最后是依托用户口碑形成共振,目前云栖大会展区已出现用户主动识别 “这是 395 产品” 的情况,说明市场认知正逐步建立,后续将通过持续的用户体验反馈,让技术优势更易被大众理解。

行业落地实践: AI  助手  + EAM  破解痛点,教育、政务、党建场景实现  “ 即插即用

“AI 落地的核心不是‘炫技’,而是解决用户的真实难题。”SEAVIV 政企中心交付部门负责人姜锋,通过三大行业案例,展示了基于 AMD 锐龙 AI Max+395 与六联智能软件产品的解决方案如何打破落地壁垒,其中 AI 助手 3.0 与 EAM 平台的应用成为 “效率关键”。

全链条伙伴助力,加速 AI 产业规模化落地

AI 的全面落地,绝非单一企业能完成的使命。此次交流会上,SEAVIV 与 AMD 还重点强调了生态协同的重要性,群联集团作为核心伙伴,带来了打破显存限制的关键技术。群联集团厦门佳芯电子总经理刘安城介绍,其 aiDAPTIV 解决方案,通过 SSD 扩展显存技术,无需改造硬件,只需在 SEAVIV 设备中插入固态硬盘并搭配中间件,即可实现显存动态调配。测试数据显示,在 AideaStation R1 上运行 70B 模型时,采用该方案后问答响应速度提升 4 倍,原本需要 4 分钟的计算任务,现在不到 1 分钟即可完成;而全参数训练 70B 模型时,无需 30 张 GPU,仅需 4 张 GPU 搭配 2 块 2T AI SSD 即可实现,大幅降低硬件成本。

未来展望:从工具到基础设施,AI 将成千行百业的 “标配能力”

交流会最后,SEAVIV 高级产品经理滕翔分享了对 AI 生态未来的展望。他认为,AI 的发展正从 “通用工具” 向 “行业基础设施” 演进,未来每个企业、每个场景都将拥有专属的 “AI 智能体”。SEAVIV 计划进一步强化 EAM(企业智能体管理平台)的能力,实现结构化数据(如 ERP/CRM 系统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如 PDF 文档、语音录音)的深度融合,让 AI 不仅能处理单一任务,还能形成 “数据 – 算力 – 决策” 的完整闭环。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AMD&SEAVIV 锐龙 AI Max 生态交流会:解锁 AI 千行百业落地新路径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