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用水到畜牧养殖,再到农田灌溉,都可看到潜水电泵的身影。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是“中国水泵之乡”,泵业集群年产值超700亿元,小型水泵产量占全国65%、全球15%。但在过去一段时间,核心技术“卡脖子”、产品附加值低制约着产业发展。自2011年起,在电泵行业深耕20多年的浙江东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东音科技)向潜水电泵的关键技术难题发起攻坚,并取得了显著进展。今年4月,相关做法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5年第一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
“潜水电泵是多级泵结构,轴向长度较长,导致水泵的轴向力很大,提高潜水电泵的单级扬程、提升轴向力平衡和径向同心度控制力,是潜水电泵在设计和产业化上的难点。”东音科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的基础核心专利“一种潜水电泵”直击这一痛点,将电机与泵体进行密封连接,改造了液体的流道,泵体泵轴上的叶轮可将水通过流道传输,有效防止进入泵体的水进入电机,提升潜水电泵工作效率。
为提高潜水电泵的环境适应性,解决潜水电泵在使用过程中易堵塞、温度过高等问题,东音科技自主研发了自适应水深的井用潜水泵、太阳能井用潜水泵等,特别是后者以太阳能作为潜水泵能源,解决了远距离送电问题。
“我们对现有产品功能进行拓展改造的同时,在潜水电泵防污水污物堵塞和防淤泥堵塞技术上下功夫,并对一系列自主技术进行专利保护,13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东音科技上述负责人介绍,为推进专利产业化,该公司以上述13件发明专利及80件实用新型专利为基础,开发出了一系列型号的潜水电泵产品,可用于海下作业、深浅水作业、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扩展了潜水电泵使用面。
从研发方向的确定,到自主技术的落地转化和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东音科技在专利产业化过程中,形成了“专利导航+数据掘金”“政府搭桥+联盟共富”“价值评估+金融‘活水’”和“贯标铸基+管理提质”等诸多创新做法。
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东音科技积极实施专利导航项目,建立了8000条专利数据链分析模型,精准定位密封工艺等关键技术空白,研发投入产出比提升了50%,技术转化周期缩短了38.7%。同时,东音科技链接浙江省各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资源,通过“专利鹊桥”,精准对接浙江大学等12家单位达成69件专利许可;通过泵与电机联盟协同研发机制,叶轮优化技术产业化周期压缩50%,产品良率提升至95%,联盟企业协同增收超20亿元。
为破解研发融资双困局,东音科技创新“价值评估+专利质押”融资模式,获批9亿元“知产强工贷”,并将30%资金投入耐腐蚀材料研发,新产品市场验证周期缩短38.7%,相关产品营收突破12亿元。
支撑东音科技专利转化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正是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该公司实施知识产权国家和国际标准,建立了“战略决策—技术攻关—风险防控”三维管理体系,近3年专利转化效率提升了2倍,关键技术专利覆盖率从62%提升至85%。
在此基础上,东音科技实现了多项新突破:在技术方面,聚焦潜水电泵高水压密封失效等行业痛点,攻克了高水压密封等13项核心技术,让潜水电泵的寿命提升了40%,填补了国内长效密封技术的空白,“一种潜水电泵”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在扩展产业应用方面,创新“一泵六用”模块化设计,覆盖海洋工程、污水处理等领域,其中井用潜水泵产值在3年内从13.1亿元跃升至25亿元,推动温岭泵业集群全球市场份额突破20%,系列产品已出口至32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形成了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和专利密集型产品,相关产品销售额年均增长41%。
从技术突破、产业升级到价值跃升,东音科技的全链条专利转化机制,不仅让企业自身实现转型升级,也为传统制造业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报记者 王晶)
(编辑: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