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小店正式上线「投诉中心」功能,允许商家针对“异常下单、异常售后、异常评价、异常带货者”等行为发起投诉。
根据微信小店运营团队发布的《投诉中心使用指南》,商家可在后台“店铺管理—投诉中心”中发起投诉。
投诉范围覆盖四类场景:
一是用户恶意下单、骗取佣金或非真实购买;
二是在售后中出现空包、少件、调包、虚假物流等行为;
三是评价内容与真实体验无关,或因非商家原因给予差评;
四是带货者虚假宣传、误导用户,导致商家利益受损。
投诉可追溯90天内的订单及180天内的评价,平台将依据投诉内容与凭证进行审核,并在系统通知中反馈结果。
这也是继9月以来微信小店连续调整规则后的又一治理动作。此前,小店先后发布《福袋抽奖管理规则》《客服发送第三方信息调整公告》,并修订盲盒类目管理规范,集中封堵灰色引流与违规预售链路。而“投诉中心”的上线,标志着治理逻辑正从单向约束商家,转向对用户与商家双向约束的合规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投诉范围新增覆盖“带货者”,意味着平台开始重塑品牌与带货者之间的责任边界。当带货者因虚假宣传、夸大效果或恶意退货造成损失时,商家不再只能私下协调,而是有了官方申诉机制。这对直播电商而言,是一项结构性补位:平台不再仅维护消费者体验,也开始平衡商家端的权益。
这一机制并非孤例。
2024年,小红书曾上线“商家举报中心”,支持商家举报异常下单与售后行为;而此次微信小店的“投诉中心”,在流程闭环、数据追溯与结果反馈等环节上更为完整,已初步形成面向商家的仲裁机制。目前,尚未见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公开推出类似功能。
与此同时,外卖平台也在悄然试水“屏蔽用户”机制——美团已在多个城市试点上线骑手屏蔽用户功能,允许骑手在遭遇辱骂、威胁等极端场景时,对特定顾客发起屏蔽操作。
回到投诉指南,从行业视角看,也预示着小店治理正进入一个新阶段:过去的重点是“清灰”“限外链”,如今开始搭建“对称维权”机制。这既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也为构建更具信任感的交易秩序打下了重要基础。
对此,你怎么看?在商家投诉用户、带货者层面,有哪些机制、做法值得借鉴?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注:文/见实,文章来源:见实(公众号ID:jianshishijie),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