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飞速发展,手机随时摄影、AI直接生图等技术冲击着传统美术创作,“是否还需画速写”成为热议话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州在连续举办多届速写展之后再推出全国展——“新活力广州——2025年全国速写作品展”近日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办,引起业界关注。著名画家史国良在接受采访时,深入剖析了速写的重要价值。他认为,速写是艺术与生活间的桥梁,能提供鲜活且有温度的素材,更是人物画家的必备基本功。他指出,当前美术界存在作品概念化、套路化的问题,人物画式微的背后,正是速写不受重视的结果。
对于人物画家,速写就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收藏周刊:您对广州速写展一直都非常支持,在您看来,广州持续举办多届速写展,对美术界来说意义如何?
史国良: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随时摄影、电脑喷绘乃至AI生图,每一次科技的提高,对美术看似都是一次冲击和伤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会认为,随心所欲就行了,没必要再画速写了。我认为,这是对速写的一种误解。
如果一个成熟的画家自己这么做倒是可以,但如果在院校的老师,把这样的观念灌输给学生,那么未来的画家对速写将会越来越陌生,手头功夫会越来越弱,作品跟生活也将脱节。所以,我认为广州还有像孙戈这样的画家在坚持并且对速写持续鼓与呼,这是十分难得的。速写是艺术创作与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鲜活的、有温度的收集素材的途径,尤其对于人物画家,速写就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
收藏周刊:如果不画速写,对艺术创作会有什么坏处?
史国良:假如长期不深入生活画速写,就容易概念化、套路化、模式化。现在很多展览,那些作品里的人物就傻站在那里,像照相似的呆板,画古人这样,画现代人也这样。如果一个人这么画,可能是他不成熟,但如果大部分的人物画家都这样,那就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如果全国美展几届呈现出来的作品,六七成都这样,显然就是行业的结构问题了,画家的手头功夫基本消失了。
收藏周刊:前几年您也谈到人物画式微的问题,这背后的原因是不是跟速写不被重视有关?
史国良:你说得太对了,画家创作的取材长期脱离生活,手头功夫不扎实,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就不生动、水平不高、没有吸引力。
希望通过广州持续举办的速写展,能够引起更多的年轻人对速写的重视吧。
收藏周刊:如果我们细细地分析的话,速写能够为艺术创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史国良:首先,绘画的手头功夫随时可以保持临场状态。第二,因为有了生活的鲜活,可以让创作摆脱模式化、概念化、套路化。
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保持生动
收藏周刊:我们知道您最近几年也经常做短视频、做直播,您对高科技的运用也很有心得?
史国良:新科技有助于传播我的一些想法,包括创作理念、教学理念、艺术主张等。
收藏周刊:在创作的过程中,照相机和速写之间,您是怎么平衡的?
史国良:我也用照相机,但不是依赖它,它只是一个工具,比如我在画速写的时候,我不能很快地把一些细节记录下来,没有时间画那些花边、那些道具,这时候就需要照相机的记录,到创作的时候,把这些东西作为一种素材参考。
另外,我习惯观察一些生活细节,比如有个动作,别人喝茶的时候,两根手指夹着茶杯的边缘,然后另一只手用一根手指顶着杯底,这是人感觉烫的表现,很自然的动作,这时候我可能会快速地用一根线勾勒一下,给我创作的时候做一个提醒。像这样的生活细节,如果没有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是编不出来的,因为这是一瞬间的事,很鲜活。
收藏周刊:尽管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创作经验,但到目前,您认为还是需要到生活里不停地去观察细节?
史国良: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保持生动。这也是永远不会被AI所代替的要素。因为这是来自于现实中的有温度的、新鲜的一面,这也是速写的意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