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图书馆“一座难求”,让文化共享真正落地 | 新京报社论


▲人们到国家图书馆读书、学习。图/新华社▲人们到国家图书馆读书、学习。图/新华社

发放30分钟沙漏计时、离座超过60分钟视为自动弃座、智能红外感应设备监测座位使用状态……据《工人日报》报道,多地图书馆开始尝试提高坐席利用效率。

比如,首都图书馆制定《首都图书馆阅览坐席使用规则(试行)》,明确“一人一座、先到先得”,“离座超过60分钟,即视为自动弃座”等规则;深圳图书馆推行红绿提示单制度,非饭点离座超30分钟贴绿单、饭点超60分钟贴红单;杭州萧山图书馆则采用沙漏计时,读者可以申请30分钟倒计时装置,时间一到空座即可复用等。

推出这样的措施,就是针对现在图书馆“一座难求”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图书馆座位分配顺序、占座时长等规则不明确,人们更容易因此发生冲突。这些图书馆新规,不仅为厘清争议而来,还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进行科学管理。

客观来看,全国的图书馆并不少。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8家,阅览室坐席数176.6万个。

但如今去图书馆的人群已经不止于“读者”:紧张复习的备考族,灵活办公的上班族,带娃来体验亲子阅读的父母,甚至是特地进来参观的游客……图书馆已经从藏书与借书、阅读的地方,逐渐变成了一个全民共享的文化空间。

因此,图书馆资源也开始变得紧俏,使用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有些群体,他们可能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甚至“一个暑假”。

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的“公共性”就容易稀释,由此加剧了资源紧张的矛盾。所以,各地推出的计时制度、弃座规则,本质上是在用制度化的方式,重新描画图书馆的公共边界和普惠性,让文化共享真正落地。

更重要的是,这也体现出一种服务意识的转变:从“管空间”到“管体验”,从单纯提供场地到主动优化使用秩序,图书馆在不断更新治理逻辑,以适应多元需求的城市文化场所。

除了完善秩序、“分好蛋糕”之外,图书馆也在“做大蛋糕”,丰富体验。一些图书馆在尝试推出不同功能分区,便于一些有会议或工作需求的读者使用;一些图书馆则利用先进技术,打造多元体验。

像北京城市图书馆,就利用AI、裸眼3D等技术复原了《牡丹亭》《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古籍内容经典场景,将古籍变得灵动,让图书馆变得可学也可玩。

这同样是在回应时代赋予的新命题:随着人们对图书馆期待变得多元,图书馆也在重新自我定义。从空间布局到服务理念,从技术融合到文化传播,图书馆越来越从知识的容器,变成城市文化的生长点——在那里,人们可以学习、交流、休憩,也通过一次次阅读、一场场体验,更深沉地感受文化的气息。

从更深层面说,图书馆不断明确规则、丰富业态,也是在讲述“文明应有的样子”。规则的明确,是让人们在共享空间中学会体谅与尊重,如何与他人共享资源;业态的丰富,则是展现不遗漏每一种诉求的包容与关照,无论是备考者的专注、亲子家庭的陪伴,还是单纯为了体验打卡而来的游客,图书馆都尽其可能地为他们留出空间。

从规则创新入手,破解“一座难求”难题,以丰富的业态给人们更多元的体验,图书馆的嬗变也由此逐步重构城市文化空间:让文明具象可感,也让文化在多元的日常中生长,融汇为人们精神底色和城市气质最为明亮的一部分。

编辑 / 徐秋颖

]article_adlist–>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破解图书馆“一座难求”,让文化共享真正落地 | 新京报社论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