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植文 广州报道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从虚拟世界涌向物理现实,汽车产业正站在这场变革的最前沿。自动驾驶领域技术路线纷繁复杂,“端到端”、“世界模型”、“VLA”等术语层出不穷,业界对于何为“最优解”莫衷一是。
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25新汽车年度盛典上,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编委会成员、集团客户端编委会执行总编辑、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会成员袁丁主持题为《汽车有“魂”,AI如何重塑用车体验?》的圆桌论坛,邀请到地平线副总裁吕鹏、千里智驾首席科学家秦海龙和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三位业界专家,旨在穿透技术路线的迷雾,深入探讨AI如何超越工具属性,为汽车注入可进化、可感知的“灵魂”,从而彻底重塑人类的用车体验。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旗帜鲜明地指出,AI驾驶已超越“工具”范畴,正成为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是通向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实践。

地平线副总裁吕鹏则秉持务实的技术观,强调无论概念如何翻新,都必须打好端到端的“直觉基座”,并依靠“软硬结合”实现快速迭代。

千里智驾首席科学家秦海龙从范式演进的角度提出,行业的突破在于确立了数据驱动的范式,而物理AI的未来在于不同智能体共享通用的底层知识。
这场讨论不仅关乎技术的未来,更关乎我们即将迎接的、人车共生的全新生活方式。
以下是圆桌论坛的实录摘编:
袁丁: 当AI加速渗透物理世界,自动驾驶领域正处在充满分歧的路口。端到端、世界模型、VLA路线,哪条路线是自动驾驶的“最优解”?我们还要等待多久才能迎来物理AI的曙光?吴声老师曾提出“AI场景革命元年”的概念,在汽车行业,AI场景应如何定义?目前是处于元年,还是已进入新阶段?
吴声:我认为现在已经超越了“元年”的讨论。智驾已从技术概念成为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特斯拉FSD的迭代,还是国内小鹏、理想、小米等品牌的实践,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AI与汽车的深度融合。
智能辅助驾驶已成为通向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最佳实践之一,这一点常被忽略。我们定义“新汽车”(NEW AUTO),“新”就新在它的进化和演化能力。当通勤路上可实现全程“脱手”,智能泊车成为“回不去”的体验时,我们就应理解,AI汽车是具身智能的最佳实践。它的本质,是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袁丁:技术路线存在悬念,地平线与千里智驾目前选择的技术路径是怎样的?
吕鹏:各种技术路线本质差异不大,核心都基于端到端。关键在于相信AI的力量——它将众多分散模型整合进一个大模型,从而衍生出更高级的智能。
打好端到端的直觉基座是第一步。我打个比方:一个不会开车的老教授,和一个会开车但不识字的人,你更愿意坐谁的车?理想状态是二者兼备,但驾驶的直觉反应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底座,再炫酷的技术名词也只是噱头。
地平线坚持软硬结合,这能让我们以“周”为单位实现芯片从回片到上车,远超行业“年”级的周期。这种速度优势,能帮助中国车企快速补齐在智能化上与顶尖玩家的差距,最终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体验提升。
秦海龙:我同意吕总的观点。过去十年智能驾驶最大的突破,并非某个具体模型,而是确立了数据驱动的范式。新能源汽车的高算力平台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让我们能收集海量符合模型需求的数据,这是一切进步的前提。
基于此,千里智驾坚持两点:
通用AI路径:以预训练+后训练结合的方式,用类机器人的方法解决智驾问题。我们的预训练模型是以视觉为底子的多模态模型,因为激光、手势、语音都是重要的模态。
模型直出轨迹:我们坚信模型应能直接输出控制车辆的轨迹,同时生成中间信号与场景解释,以此替代过去手写的规则,让决策过程更智能、可理解。
袁丁:吕总刚才的比喻很生动。业界对VLA(视觉-语言-动作)路线有争议,语言是否是转化成行动的必要桥梁?
吕鹏:语言(Language)在训练中更像一个辅助项,而非决定项。它对于提升模型的推理能力有帮助,但前提是直觉反应的基座必须足够扎实。
技术演进中,前50%的收益容易获取,但后50%的收益能否拿到,以及新维度引入的新问题能否解决,才是真正的挑战。特斯拉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在引入端到端之前,它花了很长时间提升感知精度。我们必须把每一步的基座打扎实,避免让技术名词的堆砌无法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体验提升。
袁丁:智能汽车被认为是AI进入物理世界的绝佳载体。请三位预测一下,物理AI未来的前景与趋势如何?
吴声:未来,汽车是“移动智能空间”。思考物理AI,需要场景驱动的思维。中国复杂的路况是AI算法优化的“场景富矿”。OTA升级也应是“场景OTA”,而非泛泛的功能更新。
终极的思考是:这辆车能否代表“我”? 它应承载我的美学、效率观和生活方式。车与外部的社交(如V2G能源流转)也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物理AI的未来,是达成一种“新的和谐”,实现人机共生。悲观者或许正确,但乐观者才会成功。
秦海龙:目前物理AI尚未到大爆发之时,但正处于重要节点。历史上每次技术变革都伴随“对抗与统一”。现在,无人车、机器人等不同形态的智能体(Agents)看似不同,但它们共享着通用的底层物理知识,如重力、避免碰撞等。
当行业不再过分关心智能体的外在形式(是车还是机器人或者其他),而是聚焦于所有智能体内部那套深入一致的通用知识时,才是物理AI真正爆发的时刻。
吕鹏: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AI可能是人类主导的最后一次科技革命。但我们也需保持耐心,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很像2015年的智能驾驶:百花齐放但市场未清。
实现通用人工智能,还需计算平台和算法的数代升级。一旦辅助驾驶迈向真正的无人驾驶,物理世界的AI能力就会迅速构建。我对未来很乐观,但这不会在明天发生。通过硬件、软件的持续升级,人工智能将深入各行各业,成为每个人的得力助手。
<!-- 非定向300*250按钮 17/09 wenjing begin -->
<!-- 非定向300*250按钮 end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