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提醒:如果你或身边的朋友近五年内因投顾公司虚假宣传、诱导交费导致亏损,别放弃!立即联系小羊维权(158 2783 9931,微信同号),专业团队帮你讨回公道! 📞立即免费咨询退费
<p style="color:#6d6d6d;font-size: 16px;">
每经记者|蔡鼎 每经编辑|陈俊杰
</p>
<!-- 正文图片 -->
<!-- 正文 -->
<p>港交所官网显示,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行科工)于7月22日再次向港交所呈交了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文件,独家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需要指出的是,这是大行科工2025年1月20日递表失效后,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虽然公司未在这份申请文件中披露拟募集的资金总额及发行的股份数量,但据7月17日中国证监会的备案材料,其拟发行不超过910万股港股。</p>
与1月份的申请文件相比,大行科工最新的申请文件更新了公司2024年全年以及2025年1~4月的财务数据。申请文件显示,大行科工拟将此次IPO募集资金用于生产系统现代化及扩大运营规模、强化经销网络及品牌发展战略、研发、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售卖超过70款折叠自行车
大行科工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折叠自行车公司,“大行”品牌由韩德玮博士1982年创立。申请文件援引灼识咨询的资料称,按2024年零售量和零售额计,大行科工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市场份额分别为26.3%和36.5%。
大行科工以P8等畅销产品为基础,其产品组合已从折叠自行车扩展到其他自行车类型,包括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儿童自行车和电助力自行车。截至2025年4月30日,大行科工提供超过70款自行车车型。
截至2025年4月30日,大行科工与遍布30个省级行政区的38家经销商合作,覆盖680个零售点。同时,拓展至线上渠道,包括京东、天猫、抖音及拼多多等电商及社交媒体平台。
按业务线划分,大行科工的在过去3年和今年前4个月的绝大部分营收来自大行自行车,营收占比分别为93.4%、96.1%、98.1%和98.3%,占比逐年提升。公司剩余的小部分营收则分别来自于配件、服饰及其他相关产品,以及许可证及特许权使用费。
此外,大行科工按照不同受众划分,其折叠自行车分为高端(每辆售价5000元以上)、中端(每辆售价2500元~5000元)和大众市场(每辆售价2500元以下)三种。按照2025年前4个月的销量计算,公司大行自行车业务线的营收中,上述三类市场占比分别为10.4%、68.4%、21.2%。
毛利率最低的经销商渠道贡献近七成营收
财务方面,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营收分别约为2.54亿元、3亿元、4.51亿元和1.85亿元。同期,年度利润及全面收益总额分别为3143.4万元、3485万元、5229.9万元和2152.8万元。
在销售环节,大行科工主要通过经销商将产品推向市场,2022年至2025年前4个月,公司向国内经销商销售产生的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61.3%、70.5%、68.2%和69.5%。经销商贡献了接近七成的收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恰恰是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的经销商渠道,毛利率却最低。申请文件显示,2022年至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向经销商销售的毛利率分别为27.4%、28.7%、27.4%和26.9%,远远低于同期内线上直销的毛利率。
不难看出,经销商出现变动,业绩就可能出现波动或下滑。公司也在申请文件中称,“若经销商未能符合相关标准及要求,可能导致收入减少、诉讼增多,并对公司声誉及业务造成损害”。
外包生产成本占销售成本近50%
就生产而言,大行科工一方面在位于广东惠州的工厂进行内部生产,但同时也会选择第三方的OEM(代工生产)供应商进行贴牌。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大行科工对第三方代工厂的依赖度非常高。
大行科工在申请文件中称,“我们高度依赖多家第三方供应商(包括OEM供应商和原材料供应商)及时提供所需的原材料、部件和制成品”。
申请文件还显示,2022年至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由OEM供应商生产的自行车数量分别为44037辆、76476辆、136690辆及65964辆,分别占当期公司生产自行车总数的29.5%、45.1%、56.8%和65.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OEM供应商的依赖,导致大行科工成本大幅增加。报告期内,公司产生的外包生产成本分别约为3560万元、6860万元、1389万元及5830万元,分别占同期销售成本的约20.2%、34.5%、48.3%及47.1%。也就是说,大行科工去年和今年前4个月有接近一半的销售成本来自于向代工厂支付的费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公司利润空间。
此外,2022年至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当期采购总额的32.7%、42.7%、46.2%及52.1%。同期,公司向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当期采购总额的15.6%、15.9%、16.8%及17.6%,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监管关注创始人股权曾被代持
除了国内市场,大行科工还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产品已销售至25个国家和地区,且截至2024年末,公司已聘用35名海外经销商。然而,其海外市场表现并不乐观。2022年至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的海外销售占比分别为22.1%、6.8%、6.6%和5.6%,呈逐年下滑的趋势。
目前,大行科工83岁的创始人韩德玮通过直接持股88.56%及员工平台控制总计90.16%的股权,董事会7名成员中包括两名83岁高龄董事。
公司在2022年底派息2350万元,2024年1月和5月又分别宣布每股派息0.21元和0.56元,合计1800万元。按持股比例推算,韩德玮个人获约4320万元。
此外,大行科工股权代持历史更添复杂性。
申请文件显示,大行科工前身深圳市美大行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时,由前雇员谢再凡和监事匡文标代持韩德玮的100%股权(分别持股60%和40%)。2019年11月,因工作分配调整,在韩德玮的指示下,谢再凡将公司60%的股权转让给雇员颜小燕,匡文标将公司40%的股权转让给执行董事刘国存。颜小燕及刘国存均同意代韩德玮持有其在公司的股权。
2020年12月,因工作分配调整,在韩德玮的指示下,颜小燕及刘国存分别向韩德玮转让公司60%及40%的股权,上述代持安排才得以终止。
大行科工称,“该代持安排旨在便利行政事务”。就此,证监会专门要求公司说明“股权代持形成原因、合法合规性及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凸显监管层对此问题的重视。
针对公司对代工厂和经销商高度依赖,以及海外销售占比逐年下滑等问题,7月23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试图通过大行科工官网提供的电话和邮箱联系公司,但截至发稿,公司电话始终无人接听,邮件也未得到回复。
<!-- 当没有勾选文章中显示缩略图时,在文章最末尾加上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
<p style="color:#6d6d6d; font-size:small;">封面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多 摄</p>
<!-- 页数 -->
</div>
相关推荐
- 支付大笔费用却未得到应有服务,不要怕!教你三句话让他们主动退款,全额退款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 面对投顾承诺无法兑现的窘境,向正规的监管渠道提交投诉,只用2天服务费成功追回!
- 投顾服务费如何申请退回?可以的抓住对方违规操作的关键点,已成功拿回29800元!
- 被诱导购买了不值的投顾会员,答案是肯定的!亲身经历分享,这是退费维权的核心证据!
- 在被投顾业务员恶意欺骗后,投资风险自负,但服务费可以退!你的委托将得到最专业的处理!
- 签订了充满“霸王条款”的投顾合同,别担心,这里有合法的解决方案,成功挽回损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 股票投顾推荐的票为何一买就跌?别灰心,立即咨询我们,服务费可以全额要回!
- 股票投顾服务费到底能不能退?了解这些维权技巧和方法,服务费可以全额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