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时代,如何避免大厂垄断 AI ?ANP 协议给出了一种解法


                                                                                                                                                <p style="color:#000000; margin-left:0px; margin-right:0px; text-align:left"><span>“过去十几年里,<strong>互联网的开放性正在逐步消失。</strong>越来越多的服务、数据、用户,被锁定在几个大型平台的生态里。协议的边界被平台所取代,数据也变成了平台资产而不是网络资源。<strong>我们不希望智能体时代重复这一切。</strong>”</span></p> 

近日,ANP 开源技术社区发起人常高伟在接受国际著名科学杂志《New Scientist》采访时指出了当前互联网的封闭性,并担心智能体时代将会重蹈覆辙。

目前来看,大部分 AI 协议都是由大型科技公司提出的,比如 Anthropic、Google 这些企业,他们推动了 MCP、A2A 等协议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协议对智能体的价值。但这些协议的设计,很多时候是基于他们自己的产品路径和商业利益出发的。

常高伟认为,这本身没有错——商业公司有自己的考量和节奏。“但问题是,如果整个智能体互联网的底层协议都由几家公司来主导,那我们可能会再次走上平台封闭化的老路。就像今天的社交平台、应用商店、广告系统,数据和权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公司手里。

要打破这种封闭性困局,常高伟等人于 2024 年 4 月开源的 ANP(Agent Network Protocol) 提供了新路径。与 Anthropic 主导的 MCP、Google 推动的 A2A 不同的是,ANP 从一开始就关注智能体之间的身份认证问题。这样一来,任何两个智能体——不管是谁开发的,来自哪家公司,都能通过标准协议完成安全的双向身份认证。这一设计使ANP成为首个真正面向开放互联网的智能体协议。

更重要的是,ANP由全球开发者社区共建。其发起团队明确强调:这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非商业化组织,成员包含极客、学者与创业者。常高伟表示,AI 不应该被垄断,它的连接能力、协作能力,应该像空气和水一样,向所有人开放。ANP 通过完全开源和去中心化架构,让智能体间的协作回归以协议为中心的开放连接,打破平台封闭化的老路和数据孤岛,确保连接权回到每一个人手里,让互联网重新成为创造力的土壤,而不是流量的围墙。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智能体协议标准化的共识与合作,ANP 开源技术社区牵头在 W3C 发起了 “AI Agent Protocol” 社区组(Community Group)。W3C 一直是互联网协议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从 HTTP 到 HTML,它见证并塑造了多个开放技术的诞生。

以下为《New Scientist》杂志采访常高伟全文:

New Scientist:Why are protocols important to enable agentic AI?(为什么协议对实现Agentic AI至关重要?)

常高伟 :想象一下,如果你让一个AI去使用Excel表格、点开网页、登录邮箱,才能获取信息,它要么得模仿人类的鼠标操作,要么得反复破解界面背后的逻辑。这种方式其实非常不自然—— AI并不擅长使用为”人类”设计的软件,它更擅长的是直接处理数据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其实应该反过来思考:让数据为AI所用,而不是让AI学着像人那样”用工具”。这就需要一种标准方式,把数据、身份、能力、安全都打包好,直接交给智能体使用。这种”标准方式”,就是 协议 。协议是承载数据,最好的容器。

我认为这才是协议为什么对AI如此重要的最根本的原因。

但协议的重要性不单单体现在让AI与数字世界交互,更重要的是,它会推动Agentic web的到来。

Agentic Web ,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 为AI而设计的下一代互联网 “。

在今天的Web世界里,网页是给人看的,数据往往被封装在前端页面中,只有人类点击、滑动、输入后,背后的系统才会做出响应。这种设计模式是典型的”人机交互优先”。

但Agentic Web 的出发点不同:它是为 AI 与 AI 的交互而构建的。在 Agentic Web 中,智能体将成为第一公民——他们是互联网中最重要的参与者,智能体之间相互协作,帮助人类完成繁琐、复杂的任务。

支撑这种协作的关键工具,正是智能体协议。协议将成为 Agentic Web 的基础设施,它不仅定义了身份、通信、能力调用等核心机制,还让来自不同平台、不同组织、不同个人的智能体能够自由连接与协作。无论一个智能体属于哪个公司或个人,只要遵循相同的协议,它就能融入这个新型网络。

这将彻底改变现有互联网的格局。Agentic Web 有潜力打破今天由平台主导的数据孤岛,实现真正开放、互联、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为下一代互联网打开新的可能性。

New Scientist:Who has been developing these protocols so far?(到目前为止,这些协议都是由谁在开发的?)

常高伟 :目前全球有十几个智能体相关的协议项目,有些是由科技巨头主导,有些是由开源社区或小公司推动。

第一个是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这个是由 Anthropic 推动的。Anthropic 是 OpenAI 的主要对手之一,他们觉得大模型光靠预训练是不够的,还得”实时连上工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MCP 就像是一个标准接口,让模型可以安全、统一地调用外部系统,比如搜索、数据库、插件等。现在包括微软、OpenAI、谷歌、亚马逊等都在支持这个协议。

第二个是 A2A(Agent-to-Agent Protocol),这是 Google 推出来的,重点不是模型和工具的连接,而是”智能体和智能体之间怎么说话”。比如一个智能体说”我不会订机票”,另一个说”我来帮你”,A2A定义了这背后的语言和流程。目前还在早期阶段,但被不少开发者看好,尤其适合企业内部多个 AI 系统之间的互联。

第三个是 ANP(Agent Network Protocol),这是由我们开源社区发起的项目,也是目前全球最早关注”去中心化智能体通信”的协议,我们研究这个领域比MCP和A2A更早。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安全、高效、开放的智能体互联网,在这个网络中,所有的智能体都将不受大型互联网平台的限制,相互之间都可以进行通信与协作。

MCP关注的是模型如何连接到工具和资源,A2A解决的问题是智能体如何在企业内部进行连接与协作,ANP解决的问题是智能体在互联网上如何进行连接与协作。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协议,比如Cisco 旗下的 AGNTCY 社区主导的Agent Connect Protocol,IBM Research主导的Ag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以及一些研究机构的项目比如agora protocol,他们都有不同的技术路线。

我这里有几篇智能体协议相关的 paper:

https://arxiv.org/abs/2504.16736

https://arxiv.org/pdf/2505.07176v1

https://arxiv.org/pdf/2505.02279v1

New Scientist:What are the issues with them and why do we need this version?(它们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版本?)

常高伟 :其实我们在 2024 年 4 月就启动了 ANP 这个开源项目,那个时候还没有 MCP,也没有 A2A。我们是最早一批真正从”智能体协作”角度出发,来思考协议应该怎么设计的团队。

当时我们就有一个很强的直觉:协议会是智能体之间协作的关键基础设施。于是我们去研究了很多现有协议,包括 HTTP/HTML,发现它们本质上都是为”人-网页”交互设计的,不适用于”智能体-智能体”的通信。比如说:

两个智能体怎么发现彼此?

  • 如何互相认证身份、交换数据?

  • 通信过程中如何保证安全性和隐私?

  • 现有的协议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 ANP。它从一开始就关注智能体之间的身份认证问题,我们希望任何两个智能体,不管是谁开发的,来自哪家公司,都能通过标准协议完成安全的双向身份认证。这一点,其实是我们和 MCP、A2A 最大的差异之一。

我们常常用”email 模式”来比喻 ANP 的身份体系:只要你有一个”智能体地址”,你就能跟全世界的智能体建立联系。这跟 MCP、 A2A那种比较中心化方式不太一样,我认为MCP和A2A其实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智能体的身份问题,特别是智能体在互联网上的身份问题。

在架构层面上,ANP 和 MCP 也有很大的区别。MCP 是典型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Client-Server),也就是说智能体要主动连接服务端,服务端是不能主动发起连接的。它更像一种”单向调用”。

而 ANP 是一个真正的点对点架构( Peer-to-Peer ),任何两个智能体之间都可以对等地通信、交互。这种设计更符合未来智能体之间频繁互动、协同执行任务的需求。

至于和 A2A 的差异,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A2A 是基于任务传递的协作机制。一个智能体把一个”任务包”交给另一个智能体去执行。这种模式在企业内部还好,但放到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就会遇到隐私和权限的问题。比如说,我想订酒店,用 A2A 的方式,我可能要在任务中告诉对方智能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种个人偏好数据一旦传出去,就存在泄露的风险。

而 ANP 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智能体在互联网中协作”这一复杂现实场景,ANP采用的是一种Linked-data的方案,可以将智能体对外公开信息编织成一个数据网络,一个智能体可以像爬虫一样将另外一个智能体的信息爬取下来,然后在本地进行分析与决策,从而避免用户的隐私泄漏。

总体来说, ANP 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非常独特的尝试,它不是对现有协议的小修小补,而是从底层重新出发,真正为”智能体互联网”准备的协议。

New Scientist:How important is it that we have protocols developed outside of big tech companies?(由大科技公司之外的组织制定协议有多重要?)

常高伟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 AI 协议,确实是由大型科技公司提出的,比如 Anthropic、Google 这些企业,他们推动了 MCP、A2A 等协议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协议对智能体的价值。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这些协议的设计,很多时候是基于他们自己的产品路径和商业利益出发的。

这本身没有错——商业公司有自己的考量和节奏。但问题是,如果整个智能体互联网的底层协议都由几家公司来主导,那我们可能会再次走上”平台封闭化”的老路。就像今天的社交平台、应用商店、广告系统,数据和权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公司手里。

我们不希望”智能体互联网”成为另一个”数据孤岛联盟”。如果我们真的相信 AI 是一项改变人类社会的重要技术,那就更需要有一个开放、中立的社区来推动协议的设计,确保它的未来是属于每个人的,而不是某几家公司的。

这也是我们发起 ANP 开源社区的初衷,我们有自己的理念,我们希望自己的理念能够实现。

ANP 社区非常特别,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团队,它完全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非商业化组织。我们来自各个方向——有极客、有创业者、有学者,大部分都是对未来充满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大家聚在一起,是因为共同相信:AI 不应该被垄断,它的连接能力、协作能力,应该像空气和水一样,向所有人开放。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光靠一个社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标准化的共识与合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牵头在 W3C 发起了 “AI Agent Protocol” 社区组(Community Group)。

W3C 一直是互联网协议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从 HTTP 到 HTML,它见证并塑造了多个开放技术的诞生。它是一个中立、开放、面向全球的标准化组织,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也不服务于某个商业利益集团。

我们相信,在 W3C 这样的国际平台上推动 Agent 协议的讨论,有助于吸引全球更多开发者、研究者、公司和组织共同参与,真正形成一个开放、协作、可信的技术生态。这也与我们在 ANP 社区里的初心是一致的:协议不应该属于某家公司,它应该属于整个智能体社会。

New Scientist:What do you hope the protocol will provide?(你希望这个协议能带来什么?)

常高伟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做这个协议的初衷。

我们一直坚信一个非常古老但至今依然重要的互联网信条:连接即权力(Connection is Power)。只要一个人能够自由地连接到工具、连接到他人、连接到信息,他就具备改变世界的能力。这就是互联网最初带给我们的力量——让一个普通人也能撬动整个系统。

但我们也看到,过去十几年里,互联网的”开放性”正在逐步丧失。越来越多的服务、数据、用户,被锁定在几个大型平台的生态里。协议的边界被平台所取代,数据也变成了”平台资产”而不是”网络资源”。

我们不希望智能体时代重复这一切。

ANP 想要实现的,是让未来的智能体互联网,从以平台为中心的封闭生态,回归到”以协议为中心”的开放连接。它不依赖某个平台,不绑定某个技术栈,只要你遵循这个协议,无论你是谁、你在哪、你由谁开发,你的智能体都能被识别、被发现、被调用,真正融入这个网络。

在这样的网络里,智能体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服务的提供者;不是被平台分发的”插件”,而是彼此对等的节点,可以自由协作、交易、共享能力。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开发者,只要有想法和能力,就可以进入这个生态,而不必依赖大公司赋权。

这也是我们特别在意”非封闭、非垄断”的原因。我们希望 AI 技术的红利能够真正普惠全球,而不是被少数平台控制。我们也相信,一个真正开放的智能体互联网,会比封闭平台更有活力,会诞生出更多天马行空的创意与合作。

所以,如果你问我,我们希望 ANP 这个协议带来什么?

那就是:让智能体的连接权利回到每一个人手里,让互联网重新成为创造力的土壤,而不是流量的围墙。

New Scientist:What’s the next step? Will the W3C choose a “winner”? How long does this process usually take?(下一步是什么?W3C 会选出一个”胜出者”吗?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多久?)

常高伟 :感谢这个很好的问题。如果您指的是我们在 W3C 的下一步工作,我需要坦诚地说,我们之前主要关注 W3C 相关的技术标准,但并没有深度参与到标准制定的具体流程中。因此,对于标准制定的周期以及一些未知问题的解决时间,我们目前还不能给出确切的判断。但我们希望能在 W3C 这个平台上全力推进标准的制定和行业共识的形成。

关于”胜出者”这个话题,我想澄清一点:W3C 是一个致力于制定开放标准(Royalty-free)的组织,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整个行业共识基础上的。我们选择来到这里,正是看重这一点。我们的目标是做好一个智能体交互的协议标准,我们希望听取更多意见来打磨一个优秀的行业协议,并不希望也不打算与谁竞争。实际上,在我们创立社区组之初,W3C 智能体相关的工作组已经发出了联络邀请,希望共同协作,这也正是我们期望看到的。

New Scientist:You are both proposing the protocol and serving as the group chair—doesn’t that pose a conflict of interest? (你本人既提出协议,又担任小组主席,这是否存在利益冲突?)

常高伟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首先,我想强调ANP社区是一个开放中立、非盈利性的社区, ANP协议 本身是完全开源的,我们非常愿意与其他协议项目共同探索,最终落地成为一个具有行业共识的标准协议。从我们开始探索协议设计之初,我们就希望能够听取最广泛的意见。

担任小组主席的角色与我们 ANP 以及 W3C 的愿景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希望汇聚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国家的声音,共同推进一个适合全人类的、具有共识基础的标准。从这个角度看,不仅不存在利益冲突,更准确地说,我们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商业利益考量——无论是 W3C 社区组还是 ANP 都是如此。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利益”的话,那就是我们希望实现 Agentic Web 这一技术愿景。

W3C 有着”Web for All”的愿景,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愿景基础上推进 Agentic Web 的实现,所以这些目标之间并不冲突,而是相互促进的。

New Scientist:What happens if the big tech companies ultimately decide to adopt their own protocols? (如果大型科技公司最终决定采用自己的协议,会发生什么?)

常高伟 :如果大型科技公司愿意采用我们的协议,那当然是非常好的结果。我们对自己的协议方案很有信心,相信它能够解决他们在智能体互联和协作方面遇到的关键问题。我们也非常愿意配合大公司来推进协议的实际落地应用。

当然,我们更欢迎大公司能够参与到我们协议的制定和优化过程中来。我们是开源开放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 Agentic Web 这一愿景,而不是推广某一份特定的协议或标准。如果通过开放合作能够产生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完全支持这样的结果。

归根结底,我们关注的是整个智能体生态的健康发展,而不是某个特定协议的”胜负”。

New Scientist:Can we provide some examples of successful or failed standardization efforts led by the W3C in recent years? (我们能否提供一些近年来 W3C 推行标准时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常高伟 :正如我在第一个问题中提到的,这是我第一次深度参与 W3C 的标准制定工作,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站在 W3C 工作人员的角度来回答,我很难给出权威的答案。

但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正如我们选择 W3C 的原因一样,这里是一个开放的标准组织。如果某个领域存在真实需求,自然会有相关的群体来制定或推进相应的标准。所以在我的概念里,这个过程不存在简单的”成功”或”失败”。如果一份标准被某个社群制定出来,那这份标准对他们来说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一份标准后来被其他标准所替代,这说明技术的变革和迭代在发生,而这本身就是技术发展中一直在发生的自然过程。

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 让最好的技术方案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得到充分讨论和验证。

                                                                                </div>


维权提醒:如果你或身边的朋友近五年内因投顾公司虚假宣传、诱导交费导致亏损,别放弃!立即联系小羊维权(158 2783 9931,微信同号),专业团队帮你讨回公道! 📞立即免费咨询退费


Source link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紫竹林-程序员中文网 » 智能体时代,如何避免大厂垄断 AI ?ANP 协议给出了一种解法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