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提醒:如果你或身边的朋友近五年内因投顾公司虚假宣传、诱导交费导致亏损,别放弃!立即联系小羊维权(158 2783 9931,微信同号),专业团队帮你讨回公道! 📞立即免费咨询退费
<p style="color:#6d6d6d;font-size: 16px;">
每经记者|黄海 每经编辑|张益铭
</p>
<!-- 正文图片 -->
<!-- 正文 -->
<p>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下简称WAIC)行至第八年,AI(人工智能)技术在物理世界的应用场景愈加具象化。</p>
作为智能世界的关键入口,AI技术正驱动智能手机、智能眼镜、个人电脑等多类设备实现形态重构、交互跃迁与生态重塑。在云端和端侧大模型技术的加持下,消费者们触手可及的电子设备正变得越来越智能,功能越来越强大。
聚焦智能终端领域,WAIC 2025上有大量新品登场,深度聚焦消费与行业场景的融合创新。出门问问带来刚发布不久的TicNote AI记录设备;阿里巴巴“剧透”即将发布的夸克AI眼镜;摩尔线程、科大讯飞也分别带来AI算力本和多语种AI透明屏等新品。
AI与人类的关系被郑重地端上台面,接受各方讨论。技术的实用性逻辑开始回归。在未知的未来中,究竟什么才是AI终端得以立足的锚点?浪潮涌动之间,新兴企业与科技大厂有怎样的角色分工?在一场别开生面的AI人文艺术展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出门问问AI硬件副总裁曾森聊了聊。
出门问问在今年6月刚刚发布的TicNote搭载了其自研的AI Agent(智能体)——Shadow AI,支持AI转写、总结、生成思维导图等功能,适用于会议、医生问诊、课堂学习、采访沟通等场景。未来,还计划发布搭载Shadow AI的全新产品系列。
以下是部分采访实录(经整理)。
NBD:出门问问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款产品?你们怎么理解AI硬件终端和软件之间的关系?
曾森:出门问问一直致力于AI技术和硬件的结合,打造了智能手表TicWatch、智能耳机TicPods,但在大模型还未兴起之前,AI功能对于用户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甜点”,我们面对消费电子巨头不具备竞争优势。大模型出现之后,AI硬件进入全新的阶段,带来了真正的AI应用机会。硬件产品的AI功能对消费者来说不再是“甜点”而是“主菜”,用户冲着AI功能来买硬件了,出门问问对AI技术和应用的理解、长期技术积累,在这个阶段是非常好的竞争优势,所以开发了这款以AI功能为“主菜”的TicNote产品。
WAIC 2025 出门问问展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海 摄
关于AI硬件终端和软件的关系,在几年前,受制于AI技术限制,云端和设备端进行计算的差别其实不大,效果都不是太好,因此把模型放在设备端就好了。但现在大模型基础能力已经很强了,得益于大模型的技术发展,算法放到云端来做,可以大幅降低终端设备的算力负担,AI终端设备可以做到更轻薄、功耗更低、续航更长、方便携带,不给用户造成使用负担。像TicNote在3mm厚度这么轻薄的尺寸,充满电可以待机30天,连续录音超过20小时。AI硬件终端应该是端云协同,充分发挥大模型的潜力,给用户打造端到端的Agentic AI(代理式人工智能)体验。
NBD:仅仅针对音频做这样一个终端,路线会不会“太窄”了?
曾森:AI大模型自GPT问世后,行业经历了从模型规模、算力比拼到智能体与硬件终端结合的演进。
当前,行业已进入应用爆发阶段,智能体与硬件结合成为新趋势。现在整个AI终端赛道也有爆发的趋势,我们需要在这波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我们认为未来行业将呈现平台级大厂与细分场景公司的“双轨”发展,后者需深耕垂直领域,发挥差异化优势。AI眼镜、AI手机、AI PC(AI电脑)等产品是平台级大赛道,我们目前更聚焦于具体的场景帮助用户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的用户如证券分析师、企业高管等,每天有大量的语音信息要处理,TicNote可以让这类任务变得更加高效。这些细分场景里,我认为我们是有竞争优势的。TicNote不仅满足录音、转写、总结等刚需功能,还致力于打造“虚拟助理”体验,实现上下文记忆、主动推送、深度研究等AI能力,用户黏性强,付费意愿也很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AI落地的好场景,也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NBD:AI硬件产品该怎么迭代?目前的瓶颈有哪些?
曾森:大模型底层的基础能力已经很强了,还在不断进化和发展,这些是大模型厂商在做的事情。我们认为模型能力之外,用户的工作生活信息和上下文处理同样重要,我们在用户的工作生活场景中,让大模型在各类场景中的能力得到最佳演绎,这是我们当下对产品进行迭代的方式。
我觉得现在制约最大的还是大模型的落地应用。不管是处理语音还是视觉,现在大模型的基础能力其实已经足够满足需求,我们需要在用户和大模型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大模型能充分发挥它的能力。
从现在的阶段看,我觉得硬件、智能体和大模型之间,智能体是最重要的。大模型经过了几轮迭代,基础能力已经得到了巨大发展。智能硬件赛道本身经历了十几年的积累,除了AI眼镜以外的很多终端产品都具备很好的基础。而智能体则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
<!-- 当没有勾选文章中显示缩略图时,在文章最末尾加上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
<p style="color:#6d6d6d; font-size:small;">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海 摄</p>
<!-- 页数 -->
</div>
相关推荐
- 交费后投顾态度发生180度转变,小心!这几种情况属于违规,不成功不收取任何费用!
- 32.18万元起,理想i8正式上市!李想:给预算不够但喜欢MEGA的用户一个选择
- 对于投顾的“保证收益”话术,现在申请退费还来得及,全额退款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 面对投顾承诺无法兑现的窘境,难度较大,但并非不可能!我们帮您分析追回机会!
- 面对投顾承诺无法兑现的窘境,别急!三步教你合法追回,记住这一点是维权关键!
- 键邦股份上半年业绩承压 有募投项目搁置超过一年,新增长极破局仍待市场验证
- 为什么我买的投顾产品总是在亏?揭秘行业内幕,他们从不告诉你的事,最快当天就能追回!
- 被客服连哄带骗签了电子合同?了解这些维权技巧和方法,亲测有效,已成功退费!